经历了一场葬礼,才明白人生就是一场空
01
清代文学家张潮说:“年少读书,如隙中窥月;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;老年读书,如台上玩月。”
不同的年纪读同一本书,感受是不一样的;不同的年纪,看同一件事,也如此。
很多事情,当时觉得如何如何重要,到后来,想起来,就云淡风轻了。
长期以来,我很认同网上的一句话——人生最大的事情,莫过于生死,其他都是小事。
到了知天命的年纪,忽然发现,生死都是小事。
一个人,对于历史来说,就是一粒尘埃。王侯将相的名字,都会被人遗忘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,是因为这几天,想起了一场葬礼。
图片
02
二十年前七月的某一天,忽然接到母亲的电话,说外公即将过世。
匆匆忙忙赶到外公家,听到外公在安排后事。
外公气若游丝,却还强调,要安葬在屋后的板栗树林里,要把老屋翻修一下,还有一些钱锁在某个柜子里......
应该还没有说完后事,外公就过世了。
一大家人,都泪流满面。外婆哭得呼天抢地。
外公过世两个小时后,四舅舅停止了哭泣,走到外屋,把遮盖棺材的蓑衣、彩条布等,揭开。
接着,小舅舅,大舅舅,三舅舅都停止了哭泣,来到了外屋。
几个舅妈都没有哭了,有人打电话,要村里人来帮忙;有人打电话要子女都来送葬;还有人去了厨房,准备大家的饭菜。
也就几个小时时间,大家都稳住了情绪,开始各自忙碌。
外公落葬的那一天,大家又哭了一场。但明显没有之前那么悲痛了。是的,节哀顺变。
外公的房门上,贴上了红色的对联——按照习俗,落葬后,大家聚一起吃饭,就是办喜事了。
过年的时候,亲戚在一起聊天,围着外婆。
说了今年的收成,也说到了外公。但只有外婆的眼睛里有泪水,其他人都很平淡。
来年的清明节,大家一起去扫墓,一路上都是说说笑笑。谈起外公的一些事情,都可以哈哈大笑了。
也有人说:“那什么事,我都不记得了。”
又过了十几年,外婆过世了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亲戚们都离开了老家,陆续进城定居。
外公的坟墓,只有小舅舅去清扫,其他人几乎不去。
关于外公的一些事,大家几乎不谈了。
亲戚们聚一起,多半谈子孙在哪里读书,哪里工作,收入多少。
从去年开始,亲戚们过年也不聚会了。父辈都老了,有人已经走了,有人去外地跟子女过。
有一句很有名的话:“人有两次死亡,一次是肉体上的死亡,第二次死亡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消失。”
我们以为,走出记忆,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,甚至是几百年。
而事实证明,走出记忆是很快的,比想象中快多了。
图片
02
我罗列了一下,外公是如何走出大家的记忆的。
第一,外公过世后几小时,大家就按照风俗,开始准备落葬。失去亲人的悲伤,就停止了。
第二,外公过世一年后,大家完全忘记了失去外公的悲痛,觉得生死离别,也是小事。
第三,记忆最深的是外婆。外婆过世了,那关于外公的点点滴滴,就真的不见踪迹了。
第四,一个大家庭慢慢走散的时候,连外公的坟墓都被遗忘了。
看过一个人过世,然后被遗忘的过程之后,你还觉得,自己活一辈子,有意义吗?
聪明的人,早已适应了:两手空空地来,两手空空地走。
把人生当成一场空,日子就好过多了。
就像王志文说过的:“人一旦历练到不想说话,不想争辩,不想巴结,不想讨好任何人,失去交友的兴趣,失却聚会的兴奋,变得越来越沉默,甚至连逢场作戏都懒得去装,喜欢独来独往,那么你就悟透了人性,看透了人生。”
人最好的活法,是通透的。把什么都排空,那就能看得很远,也没有什么挂碍。
人一生,其实就是“空满的一次交替”:从空到满,到满到空。
空手,是为了拥有。
出生的时候,我们都是一张白纸,什么都没有。
是父母给了我们很多的爱,也教会我们说话,做人,穿衣,睡觉,吃饭等。
后来是老师们,给我们引路,读了很多书。
我们也遇到了同学,朋友,陌生人。有了工作,爱情,收入,房子车子,新的家庭。
当然,在有物质和情感的同时,我们也有了烦恼。
拥有,是为了腾空。
什么都有了,我们就开始腾空。要学断舍离的智慧了。
平时,整理房间,清理手机联系人,拒绝某次饭局,拒绝借钱给人......这些都是腾空的表现。
到了晚年,把家业给子孙,也把生死的事情,和子孙谈一谈。
腾空,是为了幸运。
总是要拿起的人,总是能力不够;能够放下的人,才了不起。
把拥有的都放下,包括自己的生命。你的生活就真的通透干净了。
图片
03
李叔同在最后,写下:“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,执象而求,咫尺千里。问余何适,廓而忘言,华枝春满,天心月圆。”
原来,淡淡地过日子,不执念什么,就是真正的圆满。
人生总有残缺,遗憾等。如果你可以做到,把“残缺、遗憾”都不要了,那剩下的,不就是圆满吗?
我们总是修行,要修得圆满为止。
为什么我们不是修空呢?修到没有烦恼,了无牵挂。
红尘中,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饮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